□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2024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何理解这样一部法,它出台的背景如何,在相关法律中是何地位?近日,长江日报“求知”就此对乐动体育,乐动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关玉进行了采访。
■ 这是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的、统领性的法律
求知:我国粮食领域已经有一些法律法规了,怎么理解《粮食安全保障法》在粮食领域的“第一”?
郭关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无粮则乱。古今中外无数史实证明,不管哪个国家,只有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但是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长期以来缺乏一部基础性的、统领性的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从修改土地管理法、种子法到制定黑土地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从制定农田水利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到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大批改革成果,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亟须通过法律规范予以确认、支持和保护。同时,维护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粮食生产、储藏、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粮食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规范,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的法治化、制度化,是全社会的普遍期待和要求。关于粮食安全,很多法律中都有相关规定,但比较散乱,所以本次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
因此,这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门法律,在这过程中又特别强调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协同保障机制。强调粮食产业要高质量发展,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更好地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部法特别明确了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区别于一般法。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粮食安全风险隐患,提高保障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的考虑。
■ 粮食安全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求知:如何认识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的重要性?
郭关玉:从历史上看,中华五千年历史,人人吃饱饭,才不过近三十年的事。当今中国,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粮食安全不仅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高低的大事,而且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新中国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保障粮食充足供应,党带领人民先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粮食才逐渐实现足量供给。1992年我国正式取消粮票,标志着粮食短缺、“吃不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一时解决粮食问题并不意味着永久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课题。
粮食生产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极高而经济效益比较差的行业,还是一个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行业。我国有14亿多人口,只能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从数据来看,全世界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全球贸易量如果都在中国,仅够中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全球每年粮食贸易量只相当于我国粮食需求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中国根本无法依靠外力保证粮食足量供给,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如果我们放松了粮食生产这根弦,就将受制于人。因此,我们的立足点就必须是绝不能够讨饭吃、买饭吃。基于这个角度,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一旦中国人的饭碗里面主要装的不是中国粮,某些国家就会把对华粮食出口作为遏制中国的新工具和“王牌”。因此,确保粮食安全是掌握民族伟大复兴主动权的前提条件。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 粮食安全不仅是有饭吃
求知:怎样理解粮食安全之“安全”的内涵?
郭关玉:“粮食安全”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客观说,目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虽然“吃饱饭”已经不成问题,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仍然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粮食的需求由“吃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变,对粮食的数量、品种和质量的需求仍在不断提升。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资源少的国家。我国需要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确保全球近1/5人口的粮食充足供应。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需求不断上涨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一方面启动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另一方面仍不得不加大进口粮食力度。根据中国粮网公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1—4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5302万吨,同比增长9.3%。其中小麦进口量为193万吨,同比增长15.5%;玉米进口量为118万吨,同比增加17.6%;大豆进口85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0.2%;高粱进口81万吨,同比大增70.8%;大麦进口161万吨,同比大增60.8%。因此,粮食安全不仅是有饭吃,还要吃得好,吃得稳,吃得安全。
■ 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求知:这部法首次提出了明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如何理解这一立法的用意?
郭关玉:这要从国内国外的现实情况来说。从内部环境看,尽管中国人的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但威胁粮食安全的行为仍时有发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非法占用耕地和良田。地为粮之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就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仍非法挤占耕地和良田。《2022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该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14亩,较2010年减少了近2万亩;还有人搞“占补平衡”,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和生地来滥竽充数。其二,粮食污染问题。当前,我国粮食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各环节,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如过度使用化肥、过度使用添加剂、灌溉用水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和农用地膜污染等等。其三,粮食浪费问题。粮食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每个环节的资源损耗和浪费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人类已经进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时代。在此背景下,粮食安全早已成为跨国安全问题。只有世界粮食安全,中国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全球粮食短缺、全球粮食价格巨幅波动、粮食运输渠道受阻都会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当前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粮食总量供应不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统计,全球仍有近8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全球粮食分布严重不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上说,每天全球有数亿人饿着肚子,有30亿人买不起健康食品,却有20亿人超重或肥胖。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对粮食安全构成挑战。地区或局部战争频发,全球粮食价格受其影响会出现大幅波动。四是自然灾害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灾害和危机对农业和粮食安全影响》报告显示,现在每年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倍多,而粮食生产部门承受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绝大部分经济损失和冲击。五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粮食是各国刚需。近几年,部分粮食生产大国将粮食出口作为控制他国的工具,选择性实施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困境。
可见,不管是从国内粮食的持续供给潜能来看,还是从世界粮食安全的局势来看,中国维护粮食安全都任重道远。
链接:长江日报-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6月14日)